文|米君,专栏原创作者、自由撰稿人
未经授权请勿复制粘贴和转载,否则追究法律责任
宰相是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,并非具体的官名。“宰”的意思是主宰,“相”,本为相礼之人,字义有辅佐之意。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,宰相联称始见于《韩非子?显学》。
清朝是继明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。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正统的宰相,此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这个职务。而清承明制,清朝也没有设立宰相这一职务,但由于皇帝分身乏术,在清朝时期,朝中的重臣也会被唤作宰相,香港惠泽社群19448。
康熙朝的明珠和索额图就被下属称为“明相”、“索相”。而雍正王朝是清朝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,雍正时期也有类似于宰相的几位大臣。雍正朝军机处的大学士就是清朝宰相
雍正时设“军机处”,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、军机章京若干人,成为权力中枢,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。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也正式成为正、副宰相。
《清史稿?军机大臣年表》记载,军机大臣最初设了三人,即怡亲王允祥、大学士张廷玉、蒋廷锡,后来逐渐增加,还有鄂尔泰。但有清一代,正式诏书等均由内阁拟出,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,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。